Tuesday, July 30, 2013

210713 生命中錯誤的選擇

講員:謝連春牧師
經文:271-29,41-43                               
記錄:佳佳記

     人生是一連串的選擇,有一些選擇做錯了,可以重新再來過;但有些選擇錯了卻不能更改,例如婚姻:聖經有說到婚姻是神所配合的,人不能分開。因此,基督徒結婚前要好好考慮,一旦結婚就不能離婚。除此之外,父母在家所做的選擇也會對孩子造成影響。以撒就是一個例子,他愛以掃,常吃他的野味,因此他要給以掃祝福。以撒明知神要揀選雅各並賜福雅各(25:3-26);但是他卻宣佈說,他要為以掃祝福。以撒雖然是謙讓的人,肯為下一代祝福,並且對神有信心,但他在在食物上卻有軟弱。他作了錯誤的選擇。弟兄姐妹,屬靈信心的偉人也是會有無法勝過他的弱點,在信仰上出問題的時候。今天我們從創世記第27章來看以撒的家庭所做的選擇,帶給我們有什麼樣的提醒呢?

. 他們錯誤的選擇----- 偏心不義   V1-4
    以撒對以掃說:“你去拿野味給我吃,我就給你祝福。以撒在這一件事上,顯示出他愛慕肉體多過於屬靈的事。這是他年老時,糊塗做出錯誤的選擇,這也是他信仰靈程的危機。弟兄姐妹,不要以為自己屬靈生命很穩,就掉以輕心,這都是自我中心的一種,會攔阻我們明白上帝的旨意。在創25:38就告訴我們以撒偏愛以掃,利白加偏愛雅各。這表示說他們之前,靈命就出問題了!所以就從那時開始,他們對待兒女有了偏心。孩子對父母的態度很敏感,他們不會介意父母的長相。但若是父母對待子女不公平或不公義時,就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報復的心就會產生。父母在家中若是經常有負面思想,不好的言語態度,也會對孩子的成長有影響。父母們當提醒自己每個孩子的個性或偏好都不一樣,當按照各自能力栽培,不應比較與偏愛,不然就會無意間種下災害。聖經說凡事不可虧欠人的。若是父母覺得有虧欠的,當對孩子道歉,避免傷害更嚴重。

. 他們錯誤的解決----- 欺騙手段     V5-7
    當以撒對以掃說的話被利百加聽到,利百加就叫雅各欺騙以撒,裝扮成以掃來騙取祝福。利百加在懷了雅各時就知道神要揀選雅各,她希望神的應許落實在雅各的身上,就自己做決定,寧願詛咒落在她身上。但這並不是按神的教導來行。利百加雖然知道以撒做了錯誤的選擇,但他卻沒有提醒自己的丈夫。不久後,雅各就開始向父親撒謊了。利百加愛雅各的心雖是真心的,但卻是憑血氣,他錯誤的解決方式,就是教導兒女說謊話。當一個人說謊話就必須用更多的謊話來隱瞞。只有說真話的人不怕人質問。弟兄姐妹,父母的言語舉止會有意無意會影響自己的子女。聖經中提摩太有美好見證,就是因為有他母親友尼基和他的祖母羅以傳遞給他。一個人的成功與他信仰有關,父母的榜樣更是有很大的影響。
      
. 他們錯誤的後果--------承擔責任cf林後510
    各人必須按著自己所行的負起責任,別人代替不了。雅各欺騙的後果就是被以掃追殺。於是利百加知道後,就讓他去他舅舅拉班家。一去就許多年。利百加天天想雅各,直到自己死了,孩子也沒回來。雅各也同樣受到懲罰,不只被自己的​​舅舅一再欺騙,老年時也嚐到失去及等待他孩子約瑟的痛苦。聖經在來13:6有提及主所愛的,他必管教。上帝愛我們,但並不代表我們就能隨便犯罪,我們要對神對人不愧疚。從這個事件讓我們看見家庭中父母的偏心是會引起許多別的罪,例如:嫉妒,撒謊,兇殺,憎恨。這些罪都會傳染,今天我們在教會中也是一樣。當我們得罪神或得罪人時,都當要回到神面前來認​​罪反省並悔改;我們是有責任承擔錯誤所帶來的後果

Tuesday, July 23, 2013

心理学与福音派教会

心理学与福音派教会
T. A. McMahon
在现代教会历史中,相信没有一样比心理治疗这伪科学更能诱惑信徒放弃他们对圣经全备性的信心了。思想以下的事:福音派教会是心理辅导及精神病服务的主要转介者。许多大教会都聘请获牌照的精神治疗医师为同工。宣教差会要求有意作宣教士的人到注册的心理学专家接受评估,通过测试后才会考虑接纳申请。基督教心理学家及辅导员在福音派中往往比传道人及教师更出名及受尊重。请问有谁没有听过雅各多逊博士(Dr. James Dobson)的大名?

大部分福音派人士认为心理治疗是很科学的,且能填补圣经对于处理人的精神、情感.及行为上的需要的不足之处。当我用「心理治疗」这个词,我是指那些心理辅导、临床心理学及非生理性的精神病学。我也会用「心理学」这个一般性的词。我明白一些心理学的范畴与心理治疗截然不同,亦有一些科学根据及价值,如某些关于感知、人与机器的介面、工效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等等。但是它们只佔整个自称对人心灵有科学性之洞见的心理学工业一个极少的百分比。

那麽心理治疗有甚麽问题?根据极多的科学研究,它很少见效(有的只是表面功效),甚至是有害。从圣经的角度看,它是敌基督的宗教冒牌货。这两个结论会以下的讨论中显示出来。

既然心理学对教会有这麽大的影响,它的方法与圣经的方法的比对,该是每一个视神的话语为他们的权威,并在「一切关乎生命及虔敬的事」上满足的信徒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两者相比的结果如何?

它们根本是互不相融的。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与圣经所教导关于人的本性及神对人精神、情感及行为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互相冲突的。心理治疗的理念认为人本性善良。圣经说除了主耶稣之外,没有一个是好人,而且生来就有罪性:「因为世人都犯了罪,缺乏了神的荣耀。」(3:23)

心理辅导常常提倡一种信念,说影响着人的精神及情感状态的那些问题是决定于外在的因素,如家庭或环境的伤害。圣经告诉我们,引致人的精神、情感及行为问题是人的恶心及罪的选择。「因为从裡面,就是从人心裡,发出恶念、苟合、偷盗、凶杀、姦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讟、骄傲、狂妄。这一切的恶都是从裡面出来,且能污秽人。」(7:21-23)

心理治疗企图透过自爱、自尊、自我价值、自我形象、自我实现等理念来改善自己。圣经教导这个「己」是人类的主要问题,不是解决这祸害人间之瘟疫的办法。圣经预言性地指出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自爱是引致一个腐败生命的催化剂。「你该知道,末世必有危险的日子来到。因为那时人要专顾自己(提后3:1)

圣经教导藉着耶稣基督与神复和是人唯一解决他精神、情感及行为的问题的方法。「你们从前与神隔绝,因着恶行,心裡与他为敌。但如今他藉着基督的肉身受死,叫你们与自己和好,都成了圣洁,没有瑕疵,无可责备,把你们引到自己面前。」(西1:21-22)

心理治疗破坏了许多人对圣经全备性的信心。因为心理治疗自称对人性及其改善方法有圣经所没有的提供独到见解,换言之圣经就不足够应付信徒的精神、情感及行为需要。

心理治疗欺骗教会相信心理学能与圣经融合。这该令任何肯思考的信徒愤慨的。因心理学与圣经基本上是互相冲突的,两者的教导明显地不能有任何真正的融合。再者,若圣经那创造万有者的手册不足够覆盖所有关乎生命及虔敬的事,祂创造之物则必须在别处寻找精神上、情感上及行为上的福利。但若他们一定要在别处寻求,那麽圣经为权威、无误及全备的自称也是错误的。

究竟心理治疗在教会中有多大影响?我们很少找到完全没有触及心理学的专题式讲道了。在芝加哥附近的柳树溪教会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影响因着它上万会众的教会联盟遍及美国本土及海外各地。一位在柳树教会花了一年的时间研究教会增长方法的研究员说:「海布斯牧师 (Pastor Bill Hybels) 不单止教导心理学原理,他还用这些原则来解释圣经大卫王有身份危机(identity crisis)、使徒保罗鼓励提摩太去作自我分析(self-analysis),彼得有边区(boundary issues)的问题。华理克破记录的《标竿人生》,引用心理学术语如「参孙是互相依附(co-dependent)」及「基甸的弱点就是自尊心低(low self-esteem)及深层的不安全感(deep insecurities)」等,使教会进一步接纳心理学。

为甚麽基督教会被心理学化呢?主要是因为教会被诱导接纳了三个错谬的意见:

1.
      心理治疗是科学的成果;

2.
      辅导只有专业人士才能作的;

3.
      基督教心理学融合了科学及信仰。

让我们逐一地看看以上的意见。第一,心理治疗不是科学的成果。鲍谨夫妇合着的《心理学不合圣经》(The End of Christian Psychology)一书指出:「美国心理学协会为了要对心理学作评价,请了科克(Sigmund Koch)博士来计划和领导一个研究单位,由全美国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资助,八位卓越的学者参加,一同衡量心理学的事实、理论、和方法。这一份七册系列的书有详细的报告「心理学的科学研究」(Psychology: A Study of a Science)科克博士检查研究结果之后说:『我想,到现在,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心理学是完全地及绝对地不是一门合逻辑的科学。』

帕琶博士(Dr. Karl Popper),一位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科学启学家之一,经过详细地对心理治疗的研究后,说:「[心理治疗]外貌似科学,事实上,它更像原始的神话,类似占星术,多于类似天文学。」

第二,辅导不是只有专业人士才能作的。心理治疗,谢谢弗洛伊德及其他医学背景的人士,经常引用医学的概念及名词,使人错误以为心理学与医学差不多。对「疾病」这个名词的理解是看穿这个幻象的关键。

一个人的内心思想及行为真的能有病麽?我们属物质的脑部当然可能有病,但我们非物质的内心却不能。所以「精神病」这个词是一个误称,一个没有事实根据的观点。再者,除了精神病学之外,心理治疗没有处理当事人生理及身体的问题。

那麽心理治疗师的工作是甚麽呢?他们大部分时间在说话及聆听。精神病学研究员萨斯(Dr. Thomas Szasz)博士为我们详加说明:「简单来说,究竟病人与心理治疗师在作甚麽?他们互相倾谈及聆听。他们谈甚麽呢?狭窄地说,病人谈及自己,心理治疗师谈及那病人。他们各自尝试改变对方用某些方法去看事及作事。」

我认为大部分福音派基督徒,不论他们是负责讲台还是普通会众,都必能使用辅导的媒介单单的说话及聆听!可是我们只有少数人是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士。我们没有在谈话及聆听接受过高等学位,亦没有学过有人类行为理论它们只不过是不信神之人的意见及忆测而已。再者,心理治疗有超过500种不同的系统及成千上万的方法及技巧,它们常常是互相冲突,有些甚至是极度不寻常的。

所以,作为非专业人士,我们就被视为缺乏了那些所谓的知识。但是,专业人士是否比非专业人士更能帮助人们解决他们的问题?非也!

经过研究员Truax and Mitchell 探讨有关受训与非受训的辅导者之比较的研究,他们报告说:「没有证据证明一般传统的研究生训练课程所培训出来的治疗师比非专业人士更能帮助人。」

让我们思想另一份由约瑟多乐博士(Dr. Joseph Durlak)作的详细研究计划之结论:

「总括来说,比较性研究的结果有利于非专业人士在二十八个调查中,各施助者没有显着的的分别,然而在十二个调查中,非专业人士却比专业人士更为有效。」

这些比较性研究带出一个震撼的结论:专业人士没有明确地拥有比非专业人士更优越的技能。再者,专业的精神健康教育、训练及经验不是有效帮助人的先决条件。

畅销作家及心理学家萧百招博士(Dr. Bernie Zilbergeld),在他所着的《心理学化的美国:心理转变的传说》一书指出:「人所面对的大部分困难,更能在与朋友、伴侣、亲属及任何好像干得不错的人之交谈中得着解决(若你认为自己情况真的很糟)。若我个人有一个关係上的难处,而我又不能与我伴侣一同解决,我也不会去见心理輔导。我会去找那些我所欣赏的人际关係。我会去见这样的人,一个能以身作则,用行为证明他真能做到的人。」

那就是一个明白心理治疗之人所提供的普通常识而已。然而,教会在这「危险的日子」中,许多信徒(人数不断增加)不但放弃了这「普通常识」,更糟的是,他们放弃了圣经的命令,就是用神的语话,靠着圣灵的能力彼此扶持。他们被心理学的传说所威吓而捨弃真理。

最后,基督教心理学不能把科学及信仰两者调和。为何不能?因为心理学根本不是科学,也不能把它基督教化。当然,有些基督徒有专业心理治疗师的牌照,但现时的心理学并没有被公认为属基督教的分支及或流派。

想想以下代表基督徒心理学研究联会(Christian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tudies)立场的宣言:「我们常被问到我们是否『基督徒心理学家』我们是基督徒,又是心理学家,但现时没有一套被认可的基督徒心理学,是与非基督徒心理学有显着分别。要暗示我们工作的方法与我们非基督徒同事的有基本的分别是非常困难的到现时为止,没有一套被认可的理论、研究方式或治疗方法论明显是基督教的。」

那麽,那些注册的基督徒心理治疗师是如何工作?他们选择性地挑拣一些他们在属世教育及训练学回来的概念,企图将它们合拼与他们所信的基督教信仰内。然而,这些概念全都与圣经教导信徒有关胜过罪及活出一个丰盛、结满果子、讨神喜悦的生活的方法背道而驰。

你一定会感到惊讶,为何基督徒会转向这些被视为明显是敌基督的「人的智慧」。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一个幻觉,他对基督教心怀敌意,因为他相信基督教教导反犹太主义。其他人如马士卢及罗杰斯,乃为显着的新纪元运动者及通灵者。然而,听听一名基督徒心理学家领袖的说话:「在罗杰斯及马士卢这些人本心理学家的影响下,我们许多基督徒开始看见我们自爱及自尊的需要。这是很好的及需要的焦点。」圣经不是这样说!

尼希米书向我们描绘了现今教会的情况。尼希米(他的名字是「耶和华是我们的安慰者」的意思)是圣灵的一个预表。神差遣他去重建及坚固耶路撒冷。以色列的仇敌假装想帮助尼希米,企图破坏重建工作。叫人难以置信的是,祭司竟然将神殿中一间大屋子给予大仇敌多比雅。现今的基督教心理学也是如此。

究竟教会被心理学化的情况有多严重?儘管现今的情形已经坏透了,但圣经告诉我们它将会恶化到一个超乎我们想像的地步。使徒保罗在提后3:1-5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在末世人的情况是「危险」的。这个警告一开始便提到人本心理学的基要的特质,保罗指出这是在2-5节列出一连串罪恶的因由:自爱。

“Psychology And The Evangelical Church"
  by  T. A. McMahon 

http://www.thebereancall.org/Newsletter/html/2006/mar06.php






Wednesday, July 17, 2013

140713 无价之宝

讲员:刘眉虹传道
经文:太 1344-50                                                                              

        “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 天国又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那在这里这个‘人’是指谁?‘宝贝’、‘珠子’又是指什么?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人’是指主耶稣,‘宝贝’和‘珠子’是指你和我这些信耶稣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解释,这比喻强调我们这些天国的子民是主耶稣用重价买来的。主耶稣看我们这些罪人的生命为宝贵,祂看我们为宝贝,为重价的珠子,甚至值得祂‘变卖一切所有的’,买下这块地,买下这珍珠。
           在十字架上,主耶稣为我们舍了祂的生命,祂用祂的宝血买赎了我们这群罪人,使我们恢复神儿女荣耀尊贵的身份。正如保罗说的:“…神的教会,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徒20:28)所以,不论你是谁,你是什么出生,你什么肤色,什么学历,什么背景地位,主耶稣都看你为宝贵,不管你是出生富贵,还是贫贱,祂都出了同样高的代价来买赎了你。这是耶稣的爱。所以你不可以糟蹋自己的生命,不可以伤害自己,别人怎么轻看你,你也不必自卑,你要记得,你是主耶稣重价买回来的,因耶稣的血,你成了无价之宝。
         第二种说法是反过来,‘人’是指你和我,‘宝贝’和‘珍珠’是指耶稣,指永生。这种说法同样强调了天国的价值。无论是什么情况下信耶稣的人,他们都看到天国的珍贵性,所以不惜代价得着这宝贝。天国在不识货人的眼中,没有什么价值,但在识货人的眼中是无价之宝,识货的人认定这是无价之宝,然后他才欢欢喜喜地变卖一切,得着这无价之宝,因为他认为这是值得的。‘变卖一切’要表达的是把信耶稣、进天国,得永生看为最重要的事。正如保罗生命的价值观,他说:“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3:7 -8)。
        真正的相信耶稣,跟随基督,是愿意为了信仰而付出代价的,因为认识到耶稣是至宝,是最宝贵的。犹大为了三十块钱,出卖了耶稣,他轻看了天国,他失去了永生这个宝贝,用三十块变卖掉无价之宝。如果我们说自己是基督徒,但是在我们的观念里面,主耶稣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不是我们会为祂牺牲什么的那位,那么很可能我们还没有买到这珍珠、这宝贝。如果今天神提醒我们,我们已经移情别恋了,我们已经不再把耶稣看为至宝,把天国看为最宝贵的,我们要回转到神的面前来。
        撒网的比喻指在教会里面,有两种人,就是义人和恶人,就像渔网里面,有好的鱼,有不好的鱼那样。我们知道连主耶稣的十二个门徒里面也有一条不好的鱼。好的鱼,就是指那些真正发现天国价值,得着永生的人。不好的鱼,就是轻看天国,不行天父旨意的人。在末日的时候,天使从义人中间把混进去的恶人分别出来,丢在火炉里。这是很可怕的。想想看,一个人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是得救的,一辈子混在教会里面,到最后却发现耶稣从来都不认识他。七个比喻的最后一个比喻警戒我们,不在天国里的人,最后都要被丢弃,走向灭亡,结局是在火炉里哀哭切齿。所以这个比喻也告诉我们进天国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看天国是无价之宝的人,才能进天国,才能得永生。
        我们知道了这个比喻的意思以后,并不是要我们去论断谁是好的鱼,谁是不好的鱼。因为这是主耶稣在末日审判的工作,况且耶利米先知说得好,“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17:9 通常我们是很难分辨谁是不好的鱼的。 耶稣的十一个门徒跟犹大相处了三年多,他们也看不出犹大是不好的鱼。所以我们的责任不是去猜测别人是哪一种鱼,我们的责任是要常常谨慎自己是哪一种鱼,正如保罗说的“当恐惧战兢,做成你们得救的工夫。”(腓2 12
        有孩子的弟兄姐妹,你不能拉你的孩子跟你一起进天国,意思是基督徒生的孩子不是一出世就是基督徒。他必须自己接受耶稣,相信耶稣,他必须自己经历真实的悔改,承认自己是罪人,体会到他需要神赦罪的恩典,并且在他的生活中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印证他的信心是真的。亲爱的父母亲们,你们的孩子需要在你们的生命中看到敬虔的实质,而不是敬虔的外在形式而已,就像保罗说:“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这等人你要躲开。”(提后3:5我们的下一代需要看到生命的榜样,而跟他们相处最长时间的就是家人、父母了,因此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如果你们不读圣经,不祷告,孩子都看在眼里,如果你们为吃什么,穿什么而忧虑,对上帝没有一点信心,孩子都看在眼里,如果你们不饶恕得罪你们的人,孩子都看在眼里。而 如果对你来说天国是无价之宝,对你来说耶稣是最重要的,孩子也都看在眼里。
        最后,我们要思想,我们是天国的子民,是作主门徒的人,我们知道末日的时候,不属于天国的人,最后都要被丢弃,走向灭亡,结局是在火炉里哀哭切齿。那么我们是否愿意将这天国的福音分享出去呢?
        亲爱的弟兄姐妹,你知道耶稣看你为宝贵吗?他付极重的代价拯救了你,就是不要你的结局是被丢在火炉里,哀哭切齿。因祂的血,你成了无价之宝。你愿意珍爱你的生命,用你的生命来荣耀祂吗?
        天国是无价之宝,因为进天国的人,是得永生的人。你认定耶稣是你生命中的无价之宝吗?现在依然认定吗?你愿意为了耶稣,将万事看为粪土,献上自己的生命为祂而活吗?
        “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323),你我本来的结局都是被丢弃,本来都是走向灭亡,哀哭切齿的。今天我们因上帝的怜悯,得以认识耶稣,被拯救脱离黑暗的权势,被迁入爱子的国度,但我们周遭还有许多还不认识耶稣的人,你愿意将这天国的福音与他们分享吗?


Friday, July 12, 2013

070713 生命中不一樣的選擇

講員:謝連春牧師
經文:啟示錄37-13                                 
記錄:慧玲記
     
     比爾海波斯在他所寫的書中,提到在他年輕時候,有人曾經問他一個問題: “比爾,在你的人生中,你到底做了什麼重要的事情?你認為有那些事情是可以存到永恆的呢?”這一個簡單的問題,讓比爾重新誠實地去面對他自己。後來他啟程到南美洲去,在那次的旅程中,他一直尋求神在他身止的引導。他不斷問自己:“我是不是該放棄在商場上的工作,還是回應神在我身上全職事奉的呼召呢?”當旅程快結束的那一個晚上,他在一家豪華的餐廳用餐,當他正在思考人生方向時,忽然聽到一對老夫婦的對話。他心中不斷思考老夫婦的對話:“難道一個人多年辛苦工作,只是為了有一天能在遙望著美麗的海灘,在高級的餐廳裡吃一頓晚餐嗎?”後來比爾選擇回應神的呼召,全人全職奉獻給神事奉神。比爾在他的生命中有了不一樣的選擇。
    弟兄姐妹,今天你對你的人生有什麼透視呢?在你人生中最後的一把鑰匙是在你手中,還是交託給上帝呢?今天,我們從非拉鐵非教會來思想生命中不一樣的選擇:

.他有不一樣的眼光(啟37)。
   弟兄姐妹,你要有不一樣的選擇,你就需要有不一樣的眼光。什麼樣的眼光
呢?就是信心的眼光。約翰寫信給非拉鐵非教會說:“那聖潔,真實,拿著大衛的鑰匙,開了沒有人能關,關了就沒有人能開的。這節經文告訴了我們,那真正掌管大衛鑰匙的不是猶太教的人,而是耶穌基督。當時非拉鐵非教會受猶太教的人在信仰上的逼迫。主的話語成為他們的安慰與鼓勵。當一個人從你信主開始就需要憑著信心的眼光走完人生的道路。我們要如何建立信心的眼光呢?1)藉著每日嗎哪的靈修生活。你的信心是建立在神的話語上。2)神介入我們的生命中作塑造的工作,神要透過不同的試煉或考驗來試煉我們對衪的信心。
   今天,我們怕人我們的信心就變軟弱了,因此我們要知道神在一切事上掌權。我們當以信心的眼光來仰望衪。我不知道你在學校或在職場上遇到什麼樣的委屈或難處?你當以信心的眼光仰望那一位困難背後的主,我相信你能勝過重重的危機。

.他得不一樣的對待(啟38-9)。
   他們在信仰上遇到不一樣的對待,就是撒旦一會的人強迫他們加入邪教信仰;但非拉鐵非教會的弟兄姐妹能忍耐堅守主的道,沒有棄絕主名。美國南加州水晶大教堂是由一位成成功大師蕭律柏牧師所建立,他大力推廣成功神學,採用積極思想邪術,他說成功神學會使信耶穌的人會變得很有錢,很富有,會很成功,能成為大企業家。沒有想到經濟風暴,教會因入不敷出,債務無力償還!20101018日宣告破產。教堂被大集團所收購。弟兄姐妹,神看重的不是外表的;衪乃看重我們信仰的內涵如何?你的信仰內涵是不是建立在神的話語上呢?非拉鐵非教會是在苦難中逼出來的,卻是一間被主所稱讚的教會,主所看重的不是你的教會有多少人數而是你的信仰內涵,你我有沒有在真道上扎根?當你遇到困難時能否靠主渡過?

.他蒙主特別的眷顧(啟39-13)。
   弟兄姐妹,一個信靠主的人,上帝會把他丟棄嗎?不會的。非拉鐵非教會要成為被愛的族類(V9),要被主保守(V10-11),被主記念(V12)。彼前29說到:“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我們是神所愛的。今天上帝要保守我們,衪要在試煉與苦難中保守我們。今天我們所遭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有衪的美意。更希奇的事,最後你名字要被主所記念比這世界的人的記念更為重要。弟兄姐妹,求主賜給你有智慧作選擇,有不一樣的眼光,作出不一樣的選擇。在信仰上不與世俗及錯誤的信仰妥協,並且有一顆單純專一願意擺上的心,忠心的服事主。


   

Monday, July 8, 2013

從基督徒角度看「沙維雅」的「家族治療」



張逸萍著

            家族治療(Family Therapy)的先驅,沙維雅Virginia Satir,或作薩提亞、薩提爾)的書籍,可以一美元的價錢,從網路上的舊書商買到,表示已經過時落伍。雖然如此,她和她的教導,卻仍在東南亞中國人圈子大有影響。
            沙維雅的寫作流露著一股母性的親切,而且誰會反對「家族治療」這樣正派的名字?何況她的寫作中,並非沒有常理。例如,她說,夫婦之間不能只靠性慾相吸引,因為正常人都會被異性吸引,「一個每天的關係,所需更多。」[1]可是,誰不知道?哪用專家告訴我們?然後,她繼續說,一對夫婦有三個部分﹕你、我、我們。這些三部分都要互相成全。[2]關鍵是﹕怎樣成全呢?基督徒可以清楚看見,她的辦法是人的智慧,最後流於新紀元。
人本主義
            除了最晚期的寫作,她的理論可謂人本主義流行心理學。意即,她不知道有神,不知道人有罪,人性本善,所以人際問題都是誤會,溝通不良之故。她也視自尊自信(self-esteem)不足為罪魁禍首。不但如此,她亦相信,人有力量,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
1)人性本善,沒有罪惡
            例如她說﹕良好的父母知道,孩子並不是故意做壞事。人若有破壞性行為,定是有誤會,或者這人的自尊十分低落。[3] 她接著說﹕「人若傷害他人的自尊,都是因為不謹慎和沒有留意,多是無心的。」[4] 這正是人性本善的哲理。
            聖經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耶十七9)所以,人性不是本善。而且,人的行為是他內心的表達﹕「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四23)任何人,如果誠實自問,都會承認,不良行為或人際困難,還有很多原因,不止於誤會、無心之失、自尊低落這樣簡單。但是,歸根究底,自己或他人的罪惡,甚至廣至全人類的罪,都是禍害的源頭。世俗的輔導理論不能認識這一點,基督徒卻不可不知。
2)人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
            當然,宇宙間沒有絕對的「人性本善」主張者,沙維雅亦不例外。她說,人可以很建設性地使用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很破壞性。[5] 人若可能行善,也可能行惡,那麼怎麼辦呢?她表示﹕「我們可以選擇,負責任地去選擇。」[6] 她鼓勵她的讀者對自己說﹕「我能丟棄那些不適當的,保留那些適當的……我屬於自己,所以,我能操控自己……[7] 這些話,也呈現了她的人本思想,因為人有行善的力量。
            人是否有能力棄惡擇善?解決自己的問題?當然不是,否則,保羅就不必感歎說﹕「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我真是苦啊!」(羅七1824)何況是那些仍然「死在過犯罪惡之中……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的世人(弗二1-2)?
3)人的智慧
            我們可以從沙維雅的《聯合家族治療》(Conjoint Family Therapy)一書,看見她的一貫理論﹕父母因為自尊低落,所以爭吵,結果對孩子的教導(或信息)不一致,孩子無所適從,不能認識自己,於是自己的形像也低落,導至更多的溝通困難,產生更多的不良行為。[8]
            所以,家庭影響、自尊、溝通,是她的三大重要題目。現在讓我們來進一步討論這三點﹕
家庭影響
            《聯合家族治療》一書討論如何輔導家庭中有問題的孩子(Identified Patient,簡稱I. P.),根據沙維雅,有人形容這孩子為異樣、犯罪、病態,可見這是她的定義。所以她的書是針對一些有心理或行為問題的孩子和青少年。[9]事實上,她的書籍也一般性地談及怎樣教導孩子。
            沙維雅似乎把孩子問題都歸疚於父母爭吵,她說﹕「痛苦的婚姻關係總是產生不健全父母。」[10]父母為什麼爭吵?原因是因為他們的自尊不足,所以影響家庭的互動,最後影響孩子。(容後討論自尊問題)所以「如果要改變家庭中一個成員的行為,就是要改變整個家庭的互動。」[11] 這是她提倡家庭治療的原因。但是,改變一個人已經不容易,怎樣去改變一個家庭?
            她又說,父母對孩子期望各異,或者都在爭取孩子,孩子擠在父母的鬥爭中,不知道討好誰,無所適從,於是心靈受到傷害。[12]孩子犯罪或有任何心理行為問題,都是父母爭吵之過?有那一對父母不爭吵?但為什麼不見得所有孩子都變成問題兒童?即使同一個家庭,無論父母爭吵的程度,孩子們都有些表得比其他的好(或作壞)。怎樣解釋?
            雖然她並沒有教導原生家庭探討,追究父母和祖宗和三四代怎樣傷害自己,但是她仍然是沒有擺脫佛洛伊德派的思想。我在拙作「原生家庭探討﹕不健全家庭的受害人」已經討論過﹕治療員們對家庭傷害的分析是非常主觀的;除了家庭之外,人的環境、朋友、遺傳等,都對人有影響;聖經教導我們「忘記背後,努力面前」(腓三13),因為有一天我們各人自己交帳;最重要的是,家庭傷害也是新紀元邪靈的教導。
            沙維雅表示,沒有完美的父母,但父母們需要有獨特性、力量、性別、分享、靈敏、現實、和負責任。如果我們已經將基本事情的教導孩子,那麼,誠實、真誠、創意、愛、興趣、熱情、勝任,就會隨著而來。於是,我們就可以教導孩子關於他自己、關於他人、關於世界、和關於上帝。[13]如果教導孩子是這樣簡單的話,那就真的太好了,這樣的觀點,是典型的人性本善,世界美好。
            沙維雅教導孩子的哲理屬於現代化的縱容派。她表示「無論孩子或成人,處罰不能叫人變為一個更好的人。」[14] 可是,根據聖經,神是公義,又是慈愛的,所以父母應該二者兼備,而且能平衡。
自尊/自信
            父母為什麼爭吵?沙維雅認為,問題來源是自尊/自信不足。這是標準的流行心理學!她說,人因為沒有足夠的自尊/自信,所以表面上表現得剛強自信,掩飾自己內心的無靠和無助,對自己說﹕『我不能揭露自己的無能』。但是,結婚後,兩人都發現,對方並不是這樣的剛強,為之而失望。[15]她繼續說﹕如果他們「都有自尊/自信,他們就能互相信任」。但他們不能互相信任,於是,他們在金錢、性愛、娛樂、工作、教養孩童、與姻親關係上,都出現困難。[16] 有頭腦的人能相信嗎?
            沙維雅說,孩子需要有自尊,需要知道自己是一個有才能的人,所以父母必須承認孩子的能力,並加以讚賞,否則他將會感到自己不重要或無能。[17] 那麼,如果孩子學會走路,父母並沒有任何表示,難道孩子以後就不會走路?或者,青少年學會駕駛汽車,父母並不褒揚,難道他或她就感到自己不能駕駛,或者不應該駕駛?
            她又表示,「自尊/自信是我們所有人的重點,是我們自由生活的必需品。」[18]不但如此,沙維雅也和近代一般心理學家一樣,認為自尊/自信不足,是一般人的病態,普遍存在於人所有言行之後。她說,人常有四類溝通形態﹕撫慰和解、譴責、超級講理、漠不關心。根據她的分析,每一類的溝通形態,骨子裏,都是因為感到「我並不可愛……」[19] 所以,她也非常注重溝通技巧。
        總而言之,人際問題都是因為人自尊/自信不足。正如她說﹕「不健全行為,與自尊/自信低落有關。」[20]
可是,1992年,《新聞週刊》(Newsweek)已經對自尊/自信有很負面的報導。雜誌封面這樣寫著﹕「自尊/自信的咒詛﹕『對自己有好感』運動有什麼不妥?」[21]之後,2005年,《科學美國》(Scientific American)報導,最近研究,開始推翻一般人所接納的「自尊是眾善之泉,缺乏它,就是萬惡之根」的思想。近年研究顯示,提升自尊/自信,不能幫助學業進步,也不能防止不良行為;而且,高度自尊自信的人更具暴力傾向。[22]
聖經從不教導我們自尊,它說﹕「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KJVLet each esteem other )。」(腓二3)反之,新紀元運動中的邪靈們卻都努力推動自尊自信。請見本網站上的「自愛、自尊、自信」文,有更詳細的討論。
溝通萬能
            沙維雅說﹕「溝通是最主要的因素,能決定他和別人的關係,他週圍的世界怎樣對待他。」他生命的一切都全賴乎他的「溝通技術」。[23]換言之,溝通萬能。
        她的《與人接觸》(Making Contact)是一本教導溝通技術的書籍。它所強調的重點在於(1)清晰,不要引起誤會(2)語氣需柔和(3)體態和姿勢,例如眼晴必須在同一水平上相視。
            她談到一些我們所常使用的字眼,很容易引起誤會。例如,我們若說﹕「他們說……」,這個「他們」是誰。我們應該澄清,否則傳遞不準確資料。甚至當我們使用「是和不是」的時候,也常引起誤會,因為沒有澄清。[24] 講話應該清楚,無庸質疑。可是,假若父母清楚地告訴孩子,他必須在晚上十一時以前回家,孩子就必然不會遲歸?
            沙維雅揚一位母親﹕當五歲和六歲的孩子發生爭執,母親牽著他們的手,讓每個孩子把實情和感受講出,她留心聆聽,然後尋求解決辦法。[25]當然,平心靜氣討論事情,用柔和的話解決問題,是合聖經的。但是,優秀的溝通技術可以解決一切嗎?若然,美國政府應該雇用心理學家和恐怖主義者溝通談判。
            她強調,我們談話時,必須留意聲音、語調、面對面、相視、不能背立、高矮水平一樣等等。她曾經有一個例﹕丈夫在讀報,妻子燙衣服,各忙各的,目光沒有接觸,一個說﹕「我希望你今天支付房子貸款」,另一個回應以咕嚕之聲。兩個星期之後,他們收到房子被收回的通知。[26] 哈哈哈!如果面對面相視溝通,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那真是太好了!
            很多心理學家教導,在溝通時,盡量使用「我」字,少用「你」字,沙維雅亦不例外。她有一個例﹕與其說「你使事情更糟」,不如說﹕「我覺得你使事情變得更糟」,這樣可以減低控告感。[27] 實際上,兩樣的表達方式,是沒有分別的。如果說﹕「你使事情更糟」,對方會質疑﹕「何以見得更糟」;如果說﹕「我覺得你使事情變得更糟」,對方不但同樣地質疑,而且還會加上一句﹕「你是誰?有什麼資格去判斷?我為什麼要聽你的?」所以,對方的反應有可能更自衛性。
                沙維雅是一個人本主義者,所以她不明白,溝通並非萬能;她更不明白,話語能揭露人的內心。聖經說﹕「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太十二34),所以,內心比舌頭重要、誠實比技巧重要、行動比嘴巴重要、禱告比溝通重要。請見「溝通能解決萬事?」的討論。
落伍理論、可笑邏輯
            上文和本網站其他文章都提到,家庭傷害、自尊理論,都在不同程度上落伍。溝通是否萬能也值得質疑。因為沙維雅的主要寫作都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完成,所以,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很多地方都顯得非常過時。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她的道理並不高明,她的邏輯時而混亂。現在讓我舉一些例子﹕
1)佛洛伊德老古董
            沙維雅說,不健全家庭中的問題孩子,感受到的重擔,不止於背負亂倫慾望和被閹割的懼怕。[28]她又說﹕「健全家庭的孩子得到父母清楚和一致的訓告,他們不能對父親或母親有強烈的性慾。」[29]這正是佛洛伊德的戀母殺父狂(Oedipal Complex)!
            當她講到孩子必須有自尊的時候,她強調『性』的問題。[30] 她說,孩子會問﹕「我有生殖器官、有性別、在別人面前顯出我是男是女,媽媽(或爸爸)會有什麼反應呢?」[31]我十分懷疑孩子會不會這樣想,這是心理學家們的狂想曲嗎?他們有沒有任何證據?
            雖然沙維雅表面上似乎不同意佛洛伊德的戀母殺父狂,但上邊的語錄顯示,她仍然被囚困於佛洛伊德的老古董中。今天人早已經丟棄了這樣的理論,恥笑佛洛伊德為性愛狂。
            還有一點,沙維雅更不知道,今天人已經使用遺傳和基因解釋行為。她曾說,父母因為自信不足,所以認為自己對孩子沒有足夠的影響力,於是說﹕『他生出來就是這樣子的嘛。』[32] 可是,2000年,《新聞週刊》(Newsweek)有一期專門討論兒童心理和生理發展,其中報導說,現在很多研究顯示,性格是與生俱來的。[33] 我們不能怪她,因為她死於1988年。[34]    
            心理學理論向來隨著時代、隨著專家而改變,可見這些理論並非真理。
2)不合常理的邏輯         
            讀沙維雅的書,不難看見一些不能通過常理的地方。現在隨便舉一些例子﹕           
            她曾經使用一個例子,說明我們沒有使用我們的眼晴。她說,六十歲的母親,稱四十歲的兒子為「my baby」,是因為她沒有留意看一看兒子的近照,忘記使用自己的「視覺」。[35] 任何母親都會告訴你﹕這是荒謬的話,母親不是瞎眼,看不見兒子已經長大,她們不過表達自己對兒子的感情,自己仍然很愛兒子,好像當年他還是一個嬰兒一樣。
        沙維雅說,如果父母承認孩子的能力,承認他的性別,於是孩子可以有足夠的自信,終能離開父母,否則,他變成一個自尊低落的人,即使身體已經成熟,但仍然留在父母家中。[36] 那麼,那些反叛的、離家出走的青少年,是否因為自尊自信十足?其次,孩子長大離家,或選擇留在家中,有很多原因,沙維雅是否頭腦簡單了一點?世界上沒有一個道理可以解釋一切事物。
                還有一個例子﹕一青少年逃學,父母威迫利誘都無濟於事。她發現,原來父母二人都學業無成,所以把學業成功的理想加於孩子身上,於是孩子感到被控制。當她輔導這個家庭時,她讓父母和孩子都把自己的期望表明,於是孩子不再感到被控制,回到學校繼續學習。[37]孩子無心向學的原因甚多,例如,壞朋友的引誘、自制能力不足等等,為了擺脫父母控制的因素有多少?即使這是例子中孩子的問題,當他回到學校之後,他豈不是仍然要學習抵抗誘惑?
            沙維雅說﹕當一男一女「結婚時,他們並不知道,在獲得的同時,也需要『付出』。」所以兩人都覺得,自己無可付出,如果要付出,也是非常不甘心地付出。[38] 這不是不知道,也不是自尊不足的問題,這是自我中心的罪性!非基督徒也許不會想到罪的問題,但是,基督徒應該很容易識破。
            沙維雅是個好例子,提醒我們﹕不要盲目接納心理學理論,至低限度要用常理去批判。
新紀元思想、冥想觀
             沙維雅後來在美國加州的伊西林( Esalen )擔任課程計劃主任。[39](伊西林是美國新紀元運動的大本營,經常開設各種新紀元技術課程,教導冥想、催眠術、瑜伽等。)所以,沒有人會奇怪,沙維雅在後期的書籍中,教導冥想觀想。事實上,她的寫作老早展現新紀元思想。
1)道德相對
            心的面貌》(Your Many Faces)一書將個人的內心掙扎,各種情緒,化為舞台角色。它說,人有如被關於感情的監獄,人心中充滿各種矛盾的感情,如憤怒、操縱、妒忌、羞恥等等。[40] 她解釋說,人之所以被囚,因為我們的權威人物曾給我們一些『應該』,我們遵守這些『應該』以討好他們。[41]但這些規則並不適合所有情形,所以我們大部分人實在是「根據不可能和不人道的規則生活;另一方面,我們為此內疚或生氣。」[42]我們若從新的角度去看事物,就可以發現還有其他路可走。[43]
            那就是說,人自己決定什麼是『應該』『不應該』,或應該不應該有『應該』——典型道德相對論者的話。世俗人士沒有聖經為最終權威,所以自行決定『對、錯』,但基督徒卻不能接受這樣的哲理。
2)反抗傳統家庭和性愛觀念
            沙維雅預測,2020年的家庭將會和她寫《家庭如何塑造人》(Peoplemaking)時(1972)的家庭,有很大的不同﹕離婚不再是悲劇,倒是好事;我們將有更大的墮胎自由;婚前性行為更流行等等。她繼續說,那時人最注重的不是傳統家庭,而是自尊和自尊所帶來的利益。[44] 今天只是2008 年,但沙維雅的預測早已經應驗了。
            她說我們可以把那些一向被視為『壞』的行為看作『變化方式』。例如,人若結婚離婚三次,與其把它當作缺點,不如把它當作人類行為上的變化。此人結婚時,大可簽寫有期限的婚姻合約,每三到五年,重新簽約。那些有婚外情的人,也不必被視為『通奸』,他不過是表達著正常人的需要。說到底,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都史有前例,我們為什麼不能有小組或團體的婚姻?[45]
            你願意這樣的家庭治療員來指導你嗎?我想你會搖頭。但是,這樣的書籍,居然有基督教單位開班講授![46]
3)冥想觀想
            1988年,沙維雅修訂《家庭如何塑造人》(初版於1972年)為《新家庭如何塑造人》(New Peoplemaking),加入了一章,教導冥想和更明顯的新紀元思想。當今天世俗人總論她的貢獻時也說﹕「雖然她不喜歡使用催眠治療一詞……但她使用的技術中含東方冥想和靈性事物。」[47]
        她說,五十年前,沒有人認為宗教和靈性事情可以和非宗教性的事物〔心理治療〕相提並論,但是,今天情形就不一樣了。人要成功地生活,就需要和那能力源頭(生命的力量)接觸,這源頭有很多名字,包括上帝。她相信,我們是神聖的,我們有一個管道,可以直通於這個宇宙性的智能。這管道就是冥想、鬆馳等技術,還有提升自尊。[48]
            然後,沙維雅教導如何冥想﹕找一個舒適的位置坐下、閉目、留意自己的呼吸;在你的內心,告訴自己「我欣賞我自己」;下一步,觀想自己和你的創造者相遇;然後沙維雅詳細描寫觀想些什麼,並鼓勵讀者盡量去感受觀想中之事物﹕看、聽、摸、嗅。最後,她建議我們常常這樣做。[49]
            這正和所有靈異人士、靈媒、新紀元邪靈,甚至其他心理學家所教導的冥想辦法一模一樣。請見「新紀元運動(二)次要信念」、「新紀元運動(三)各種技術」和「冥想」的討論及例子。
結論
            基督徒輔導們,何苦在一大堆落伍的理論、不合常理的邏輯、已經被證實為無效的觀念、新紀元思想、新紀元技術中,尋找不違反聖經原則的普通常理?不如放棄人的智慧和世俗虛談,專心從神的話中,探討人生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