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8, 2013

從基督徒角度看「沙維雅」的「家族治療」



張逸萍著

            家族治療(Family Therapy)的先驅,沙維雅Virginia Satir,或作薩提亞、薩提爾)的書籍,可以一美元的價錢,從網路上的舊書商買到,表示已經過時落伍。雖然如此,她和她的教導,卻仍在東南亞中國人圈子大有影響。
            沙維雅的寫作流露著一股母性的親切,而且誰會反對「家族治療」這樣正派的名字?何況她的寫作中,並非沒有常理。例如,她說,夫婦之間不能只靠性慾相吸引,因為正常人都會被異性吸引,「一個每天的關係,所需更多。」[1]可是,誰不知道?哪用專家告訴我們?然後,她繼續說,一對夫婦有三個部分﹕你、我、我們。這些三部分都要互相成全。[2]關鍵是﹕怎樣成全呢?基督徒可以清楚看見,她的辦法是人的智慧,最後流於新紀元。
人本主義
            除了最晚期的寫作,她的理論可謂人本主義流行心理學。意即,她不知道有神,不知道人有罪,人性本善,所以人際問題都是誤會,溝通不良之故。她也視自尊自信(self-esteem)不足為罪魁禍首。不但如此,她亦相信,人有力量,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
1)人性本善,沒有罪惡
            例如她說﹕良好的父母知道,孩子並不是故意做壞事。人若有破壞性行為,定是有誤會,或者這人的自尊十分低落。[3] 她接著說﹕「人若傷害他人的自尊,都是因為不謹慎和沒有留意,多是無心的。」[4] 這正是人性本善的哲理。
            聖經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耶十七9)所以,人性不是本善。而且,人的行為是他內心的表達﹕「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四23)任何人,如果誠實自問,都會承認,不良行為或人際困難,還有很多原因,不止於誤會、無心之失、自尊低落這樣簡單。但是,歸根究底,自己或他人的罪惡,甚至廣至全人類的罪,都是禍害的源頭。世俗的輔導理論不能認識這一點,基督徒卻不可不知。
2)人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
            當然,宇宙間沒有絕對的「人性本善」主張者,沙維雅亦不例外。她說,人可以很建設性地使用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很破壞性。[5] 人若可能行善,也可能行惡,那麼怎麼辦呢?她表示﹕「我們可以選擇,負責任地去選擇。」[6] 她鼓勵她的讀者對自己說﹕「我能丟棄那些不適當的,保留那些適當的……我屬於自己,所以,我能操控自己……[7] 這些話,也呈現了她的人本思想,因為人有行善的力量。
            人是否有能力棄惡擇善?解決自己的問題?當然不是,否則,保羅就不必感歎說﹕「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我真是苦啊!」(羅七1824)何況是那些仍然「死在過犯罪惡之中……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的世人(弗二1-2)?
3)人的智慧
            我們可以從沙維雅的《聯合家族治療》(Conjoint Family Therapy)一書,看見她的一貫理論﹕父母因為自尊低落,所以爭吵,結果對孩子的教導(或信息)不一致,孩子無所適從,不能認識自己,於是自己的形像也低落,導至更多的溝通困難,產生更多的不良行為。[8]
            所以,家庭影響、自尊、溝通,是她的三大重要題目。現在讓我們來進一步討論這三點﹕
家庭影響
            《聯合家族治療》一書討論如何輔導家庭中有問題的孩子(Identified Patient,簡稱I. P.),根據沙維雅,有人形容這孩子為異樣、犯罪、病態,可見這是她的定義。所以她的書是針對一些有心理或行為問題的孩子和青少年。[9]事實上,她的書籍也一般性地談及怎樣教導孩子。
            沙維雅似乎把孩子問題都歸疚於父母爭吵,她說﹕「痛苦的婚姻關係總是產生不健全父母。」[10]父母為什麼爭吵?原因是因為他們的自尊不足,所以影響家庭的互動,最後影響孩子。(容後討論自尊問題)所以「如果要改變家庭中一個成員的行為,就是要改變整個家庭的互動。」[11] 這是她提倡家庭治療的原因。但是,改變一個人已經不容易,怎樣去改變一個家庭?
            她又說,父母對孩子期望各異,或者都在爭取孩子,孩子擠在父母的鬥爭中,不知道討好誰,無所適從,於是心靈受到傷害。[12]孩子犯罪或有任何心理行為問題,都是父母爭吵之過?有那一對父母不爭吵?但為什麼不見得所有孩子都變成問題兒童?即使同一個家庭,無論父母爭吵的程度,孩子們都有些表得比其他的好(或作壞)。怎樣解釋?
            雖然她並沒有教導原生家庭探討,追究父母和祖宗和三四代怎樣傷害自己,但是她仍然是沒有擺脫佛洛伊德派的思想。我在拙作「原生家庭探討﹕不健全家庭的受害人」已經討論過﹕治療員們對家庭傷害的分析是非常主觀的;除了家庭之外,人的環境、朋友、遺傳等,都對人有影響;聖經教導我們「忘記背後,努力面前」(腓三13),因為有一天我們各人自己交帳;最重要的是,家庭傷害也是新紀元邪靈的教導。
            沙維雅表示,沒有完美的父母,但父母們需要有獨特性、力量、性別、分享、靈敏、現實、和負責任。如果我們已經將基本事情的教導孩子,那麼,誠實、真誠、創意、愛、興趣、熱情、勝任,就會隨著而來。於是,我們就可以教導孩子關於他自己、關於他人、關於世界、和關於上帝。[13]如果教導孩子是這樣簡單的話,那就真的太好了,這樣的觀點,是典型的人性本善,世界美好。
            沙維雅教導孩子的哲理屬於現代化的縱容派。她表示「無論孩子或成人,處罰不能叫人變為一個更好的人。」[14] 可是,根據聖經,神是公義,又是慈愛的,所以父母應該二者兼備,而且能平衡。
自尊/自信
            父母為什麼爭吵?沙維雅認為,問題來源是自尊/自信不足。這是標準的流行心理學!她說,人因為沒有足夠的自尊/自信,所以表面上表現得剛強自信,掩飾自己內心的無靠和無助,對自己說﹕『我不能揭露自己的無能』。但是,結婚後,兩人都發現,對方並不是這樣的剛強,為之而失望。[15]她繼續說﹕如果他們「都有自尊/自信,他們就能互相信任」。但他們不能互相信任,於是,他們在金錢、性愛、娛樂、工作、教養孩童、與姻親關係上,都出現困難。[16] 有頭腦的人能相信嗎?
            沙維雅說,孩子需要有自尊,需要知道自己是一個有才能的人,所以父母必須承認孩子的能力,並加以讚賞,否則他將會感到自己不重要或無能。[17] 那麼,如果孩子學會走路,父母並沒有任何表示,難道孩子以後就不會走路?或者,青少年學會駕駛汽車,父母並不褒揚,難道他或她就感到自己不能駕駛,或者不應該駕駛?
            她又表示,「自尊/自信是我們所有人的重點,是我們自由生活的必需品。」[18]不但如此,沙維雅也和近代一般心理學家一樣,認為自尊/自信不足,是一般人的病態,普遍存在於人所有言行之後。她說,人常有四類溝通形態﹕撫慰和解、譴責、超級講理、漠不關心。根據她的分析,每一類的溝通形態,骨子裏,都是因為感到「我並不可愛……」[19] 所以,她也非常注重溝通技巧。
        總而言之,人際問題都是因為人自尊/自信不足。正如她說﹕「不健全行為,與自尊/自信低落有關。」[20]
可是,1992年,《新聞週刊》(Newsweek)已經對自尊/自信有很負面的報導。雜誌封面這樣寫著﹕「自尊/自信的咒詛﹕『對自己有好感』運動有什麼不妥?」[21]之後,2005年,《科學美國》(Scientific American)報導,最近研究,開始推翻一般人所接納的「自尊是眾善之泉,缺乏它,就是萬惡之根」的思想。近年研究顯示,提升自尊/自信,不能幫助學業進步,也不能防止不良行為;而且,高度自尊自信的人更具暴力傾向。[22]
聖經從不教導我們自尊,它說﹕「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KJVLet each esteem other )。」(腓二3)反之,新紀元運動中的邪靈們卻都努力推動自尊自信。請見本網站上的「自愛、自尊、自信」文,有更詳細的討論。
溝通萬能
            沙維雅說﹕「溝通是最主要的因素,能決定他和別人的關係,他週圍的世界怎樣對待他。」他生命的一切都全賴乎他的「溝通技術」。[23]換言之,溝通萬能。
        她的《與人接觸》(Making Contact)是一本教導溝通技術的書籍。它所強調的重點在於(1)清晰,不要引起誤會(2)語氣需柔和(3)體態和姿勢,例如眼晴必須在同一水平上相視。
            她談到一些我們所常使用的字眼,很容易引起誤會。例如,我們若說﹕「他們說……」,這個「他們」是誰。我們應該澄清,否則傳遞不準確資料。甚至當我們使用「是和不是」的時候,也常引起誤會,因為沒有澄清。[24] 講話應該清楚,無庸質疑。可是,假若父母清楚地告訴孩子,他必須在晚上十一時以前回家,孩子就必然不會遲歸?
            沙維雅揚一位母親﹕當五歲和六歲的孩子發生爭執,母親牽著他們的手,讓每個孩子把實情和感受講出,她留心聆聽,然後尋求解決辦法。[25]當然,平心靜氣討論事情,用柔和的話解決問題,是合聖經的。但是,優秀的溝通技術可以解決一切嗎?若然,美國政府應該雇用心理學家和恐怖主義者溝通談判。
            她強調,我們談話時,必須留意聲音、語調、面對面、相視、不能背立、高矮水平一樣等等。她曾經有一個例﹕丈夫在讀報,妻子燙衣服,各忙各的,目光沒有接觸,一個說﹕「我希望你今天支付房子貸款」,另一個回應以咕嚕之聲。兩個星期之後,他們收到房子被收回的通知。[26] 哈哈哈!如果面對面相視溝通,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那真是太好了!
            很多心理學家教導,在溝通時,盡量使用「我」字,少用「你」字,沙維雅亦不例外。她有一個例﹕與其說「你使事情更糟」,不如說﹕「我覺得你使事情變得更糟」,這樣可以減低控告感。[27] 實際上,兩樣的表達方式,是沒有分別的。如果說﹕「你使事情更糟」,對方會質疑﹕「何以見得更糟」;如果說﹕「我覺得你使事情變得更糟」,對方不但同樣地質疑,而且還會加上一句﹕「你是誰?有什麼資格去判斷?我為什麼要聽你的?」所以,對方的反應有可能更自衛性。
                沙維雅是一個人本主義者,所以她不明白,溝通並非萬能;她更不明白,話語能揭露人的內心。聖經說﹕「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太十二34),所以,內心比舌頭重要、誠實比技巧重要、行動比嘴巴重要、禱告比溝通重要。請見「溝通能解決萬事?」的討論。
落伍理論、可笑邏輯
            上文和本網站其他文章都提到,家庭傷害、自尊理論,都在不同程度上落伍。溝通是否萬能也值得質疑。因為沙維雅的主要寫作都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完成,所以,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很多地方都顯得非常過時。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她的道理並不高明,她的邏輯時而混亂。現在讓我舉一些例子﹕
1)佛洛伊德老古董
            沙維雅說,不健全家庭中的問題孩子,感受到的重擔,不止於背負亂倫慾望和被閹割的懼怕。[28]她又說﹕「健全家庭的孩子得到父母清楚和一致的訓告,他們不能對父親或母親有強烈的性慾。」[29]這正是佛洛伊德的戀母殺父狂(Oedipal Complex)!
            當她講到孩子必須有自尊的時候,她強調『性』的問題。[30] 她說,孩子會問﹕「我有生殖器官、有性別、在別人面前顯出我是男是女,媽媽(或爸爸)會有什麼反應呢?」[31]我十分懷疑孩子會不會這樣想,這是心理學家們的狂想曲嗎?他們有沒有任何證據?
            雖然沙維雅表面上似乎不同意佛洛伊德的戀母殺父狂,但上邊的語錄顯示,她仍然被囚困於佛洛伊德的老古董中。今天人早已經丟棄了這樣的理論,恥笑佛洛伊德為性愛狂。
            還有一點,沙維雅更不知道,今天人已經使用遺傳和基因解釋行為。她曾說,父母因為自信不足,所以認為自己對孩子沒有足夠的影響力,於是說﹕『他生出來就是這樣子的嘛。』[32] 可是,2000年,《新聞週刊》(Newsweek)有一期專門討論兒童心理和生理發展,其中報導說,現在很多研究顯示,性格是與生俱來的。[33] 我們不能怪她,因為她死於1988年。[34]    
            心理學理論向來隨著時代、隨著專家而改變,可見這些理論並非真理。
2)不合常理的邏輯         
            讀沙維雅的書,不難看見一些不能通過常理的地方。現在隨便舉一些例子﹕           
            她曾經使用一個例子,說明我們沒有使用我們的眼晴。她說,六十歲的母親,稱四十歲的兒子為「my baby」,是因為她沒有留意看一看兒子的近照,忘記使用自己的「視覺」。[35] 任何母親都會告訴你﹕這是荒謬的話,母親不是瞎眼,看不見兒子已經長大,她們不過表達自己對兒子的感情,自己仍然很愛兒子,好像當年他還是一個嬰兒一樣。
        沙維雅說,如果父母承認孩子的能力,承認他的性別,於是孩子可以有足夠的自信,終能離開父母,否則,他變成一個自尊低落的人,即使身體已經成熟,但仍然留在父母家中。[36] 那麼,那些反叛的、離家出走的青少年,是否因為自尊自信十足?其次,孩子長大離家,或選擇留在家中,有很多原因,沙維雅是否頭腦簡單了一點?世界上沒有一個道理可以解釋一切事物。
                還有一個例子﹕一青少年逃學,父母威迫利誘都無濟於事。她發現,原來父母二人都學業無成,所以把學業成功的理想加於孩子身上,於是孩子感到被控制。當她輔導這個家庭時,她讓父母和孩子都把自己的期望表明,於是孩子不再感到被控制,回到學校繼續學習。[37]孩子無心向學的原因甚多,例如,壞朋友的引誘、自制能力不足等等,為了擺脫父母控制的因素有多少?即使這是例子中孩子的問題,當他回到學校之後,他豈不是仍然要學習抵抗誘惑?
            沙維雅說﹕當一男一女「結婚時,他們並不知道,在獲得的同時,也需要『付出』。」所以兩人都覺得,自己無可付出,如果要付出,也是非常不甘心地付出。[38] 這不是不知道,也不是自尊不足的問題,這是自我中心的罪性!非基督徒也許不會想到罪的問題,但是,基督徒應該很容易識破。
            沙維雅是個好例子,提醒我們﹕不要盲目接納心理學理論,至低限度要用常理去批判。
新紀元思想、冥想觀
             沙維雅後來在美國加州的伊西林( Esalen )擔任課程計劃主任。[39](伊西林是美國新紀元運動的大本營,經常開設各種新紀元技術課程,教導冥想、催眠術、瑜伽等。)所以,沒有人會奇怪,沙維雅在後期的書籍中,教導冥想觀想。事實上,她的寫作老早展現新紀元思想。
1)道德相對
            心的面貌》(Your Many Faces)一書將個人的內心掙扎,各種情緒,化為舞台角色。它說,人有如被關於感情的監獄,人心中充滿各種矛盾的感情,如憤怒、操縱、妒忌、羞恥等等。[40] 她解釋說,人之所以被囚,因為我們的權威人物曾給我們一些『應該』,我們遵守這些『應該』以討好他們。[41]但這些規則並不適合所有情形,所以我們大部分人實在是「根據不可能和不人道的規則生活;另一方面,我們為此內疚或生氣。」[42]我們若從新的角度去看事物,就可以發現還有其他路可走。[43]
            那就是說,人自己決定什麼是『應該』『不應該』,或應該不應該有『應該』——典型道德相對論者的話。世俗人士沒有聖經為最終權威,所以自行決定『對、錯』,但基督徒卻不能接受這樣的哲理。
2)反抗傳統家庭和性愛觀念
            沙維雅預測,2020年的家庭將會和她寫《家庭如何塑造人》(Peoplemaking)時(1972)的家庭,有很大的不同﹕離婚不再是悲劇,倒是好事;我們將有更大的墮胎自由;婚前性行為更流行等等。她繼續說,那時人最注重的不是傳統家庭,而是自尊和自尊所帶來的利益。[44] 今天只是2008 年,但沙維雅的預測早已經應驗了。
            她說我們可以把那些一向被視為『壞』的行為看作『變化方式』。例如,人若結婚離婚三次,與其把它當作缺點,不如把它當作人類行為上的變化。此人結婚時,大可簽寫有期限的婚姻合約,每三到五年,重新簽約。那些有婚外情的人,也不必被視為『通奸』,他不過是表達著正常人的需要。說到底,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都史有前例,我們為什麼不能有小組或團體的婚姻?[45]
            你願意這樣的家庭治療員來指導你嗎?我想你會搖頭。但是,這樣的書籍,居然有基督教單位開班講授![46]
3)冥想觀想
            1988年,沙維雅修訂《家庭如何塑造人》(初版於1972年)為《新家庭如何塑造人》(New Peoplemaking),加入了一章,教導冥想和更明顯的新紀元思想。當今天世俗人總論她的貢獻時也說﹕「雖然她不喜歡使用催眠治療一詞……但她使用的技術中含東方冥想和靈性事物。」[47]
        她說,五十年前,沒有人認為宗教和靈性事情可以和非宗教性的事物〔心理治療〕相提並論,但是,今天情形就不一樣了。人要成功地生活,就需要和那能力源頭(生命的力量)接觸,這源頭有很多名字,包括上帝。她相信,我們是神聖的,我們有一個管道,可以直通於這個宇宙性的智能。這管道就是冥想、鬆馳等技術,還有提升自尊。[48]
            然後,沙維雅教導如何冥想﹕找一個舒適的位置坐下、閉目、留意自己的呼吸;在你的內心,告訴自己「我欣賞我自己」;下一步,觀想自己和你的創造者相遇;然後沙維雅詳細描寫觀想些什麼,並鼓勵讀者盡量去感受觀想中之事物﹕看、聽、摸、嗅。最後,她建議我們常常這樣做。[49]
            這正和所有靈異人士、靈媒、新紀元邪靈,甚至其他心理學家所教導的冥想辦法一模一樣。請見「新紀元運動(二)次要信念」、「新紀元運動(三)各種技術」和「冥想」的討論及例子。
結論
            基督徒輔導們,何苦在一大堆落伍的理論、不合常理的邏輯、已經被證實為無效的觀念、新紀元思想、新紀元技術中,尋找不違反聖經原則的普通常理?不如放棄人的智慧和世俗虛談,專心從神的話中,探討人生問題的答案。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不知有多少基督徒輔導者陷入在這新紀元思想裡呢?身為教會的牧者及領袖需當留意啊!免得將新紀元思想帶進教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