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生
臺灣臺中思恩堂美福教會主任牧師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譯: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太二十八19、20)
執行《馬太福音》二十八章十九至二十節是每家教會的共同使命,這使命最重要的是要使萬民作主門徒。因為教會由一群被神呼召出來的人組成,因此教會的使命就是這群人的使命,也是每個門徒的使命──成為可以使人作門徒的門徒。
筆者服侍的教會,開拓於一九九八年,至今差派過十五位成人和六位兒童前往海外異文化之地做長期宣教,這些都是由教會訓練、差派和支持的異文化宣教行動。從一開頭因著回應大使命的火熱,憑著信心在毫無經驗的情況下開始從事異文化宣教。一路靠主恩典,雖有跌跌撞撞,但一面宣教,一面建立教會,累積了一些心得。最重要的心得就是門徒訓練(下簡稱門訓)是宣教的基礎。沒有強壯的門徒就沒有強壯的教會;沒有強壯的教會就很難宣教。
「門訓而不差傳,侍奉失去熱忱。差傳而不門訓,果子無法長存」。若門訓的目的不是贏得靈魂,只是不斷裝備,那麼久了事奉將會僵化,而失去火熱。反之,若一直傳福音,但贏回來的靈魂不被門訓,那麼盜賊來就將果子毀壞了,果子無法長存。
我們認知到門訓跟宣教的重要關係,門訓人人都在做,但我們彼此之間對門訓的認知是一樣嗎?我們若要開餐館,那麼我們首先要訓練甚麼人呢?應該是廚師,我們要成為能做出好菜的廚師,而不是看廚師做菜的觀眾。筆者發現許多教會都在課堂裡訓練門徒,認為完成課堂授課就完成門訓。事實上這樣訓練出來的門徒是很會「看」耶穌,卻不懂得「活出」耶穌。有時信徒對甚麼是基督徒都能侃侃而談,但對於活出基督徒的生命則沒太大把握。常見的例子如愛鄰舍如同愛自己,就常常帶來很大的挑戰。
我們教會在二十年前就很看重門訓,視之為建立教會最重要的基礎工程,期盼每位門徒能活出耶穌。我們採用師徒式的一對一門訓模式,在生活關係裡門訓,而非在課堂上門訓。只有在生活中能實踐信仰,門訓才算到位。也盼望能效法保羅與提摩太的方式,如《提摩太後書》二章二節所言,每一組門訓達到門徒四代才算成功。過去歷經十五年門訓,這樣的門訓方式使我們訓練了許多宣教士和教會同工。
我們雖然有很多門訓的隊伍產生,但能達到門訓四代的卻是少數,大多到第三代。這樣的結果讓我們很困惑,我們嘗試了各樣方法,始終沒能提高門徒四代的比例。直到五年前,我們終於找到了一條路,讓我們現在許多門訓小組突破了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甚至到了第七代。我們的門訓達到了「廣」,教會有百份之八十的人在門訓關係裡;也達到了「深」,多數的門訓小組超過了四代。
如何在教會推動能產生四代門徒的門訓呢?筆者建議以下的步驟:
建立對門訓的共識和渴望
透過《聖經》教導,向全教會傳講和傳遞。行動是建立在真理之上,沒有真理做基礎的服侍不可能長存。不只牧師要常常講與時時講,更要讓門訓的觀念深植於每位弟兄姊妹心中,讓每位門訓者也能分享異象。有人說我們教會連自動販賣機掉出來的飲料都是門訓和大使命。要運用見證傳遞負擔,這是主耶穌吩咐門徒的事。我們教會的見證是每週輪值排班講的,有人以為沒見證怎麼輪值講,但主耶穌是以馬內利的神,祂時時與門徒同在,既然有同在就可以作見證。我們做了五年,沒有一次開天窗,每次都有精彩的見證。
建立疆界
讓門訓成為文化,文化就是大多數人都認同和在做的事。用文化建立疆界。門訓文化成為疆界之後,大家都知道該怎麼做。我們教會的門訓文化該是怎樣的?例如做到位、彼此相愛、熱情、熱愛福音、彼此負責⋯⋯你期待的教會文化是甚麼?領袖應該從神領受帶領教會的異象,建立回應異象的文化,讓全會友都知道疆界在哪裡。
建立連結
群體關係很重要。要建立門訓群體的文化,沒有文化的門訓群體很容易散掉。個人要堅持一個好習慣不容易,很容易因為軟弱就放棄,但大家一起做就不容易失敗。一個人要登山攻頂不容易,但一群人彼此鼓勵與幫忙,就容易多了。
為你們的門訓關係建立連結,串起每個門訓小組,每二人一組門訓微小組,許多門訓微小組成為一個小組,彼此守望激勵。大家約定要共同遵守、貢獻和回饋。
建立交代關係(accountability)
建立門訓的群體環境。個別的門訓很容易失敗;建構一群人一起做門訓,可彼此負責。彼此負責是重要的關鍵,透過各種創新形式,交代每天的屬靈生命歷程,例如每天的讀經進度透過臉書(Facebook)私人社團的分享,讓社團的人彼此交代與問責。
我們在這件事上得到很大的賜福。當今個人主義流行以至於注重隱私,大多不願開放自己生命的狀況給他人知曉,因此愈來愈難深入牧養。試問若健康檢查數據不願給醫生知情,那麼醫生怎樣醫治呢?耶穌開放他的生命讓門徒觀看,以至於效法。教會肢體的關係建立在愛上,敞開自己是愛和信任的表達。這件事筆者在四處分享門訓經驗時,幾乎每個地方對此事面有難色,尤其是越進步的地區越是如此。我們惟有彼此敞開,才能真正的彼此相
愛。
建立關於門訓的裝備系統
要建構靈程指引。為教會的未信者成為門訓者提供清楚的裝備歷程,所有裝備都指向回應大使命──使萬民作門徒。
從主日聽道、每天微小組的禱告分享、小組的信仰實踐、一對一的守望時間以至事奉訓練學校的課程。從微小的行動到完整的裝備課程都是以關係為基礎的門訓裝備。
團隊福音策略活化門徒訓練
「門訓而不差傳,侍奉失去熱忱。」讓門徒小組定期傳福音,在戰場上同心服侍,讓門訓有落實的場域,脫離紙上談兵,進入實際的操練,在性格、生命、屬靈技能和彼此相愛上都有演練及驗證的機會。筆者近年在牧養教會上非常喜樂,因為看見許多擁有大使命異象的門徒產生。教會多數人都在服侍,以往少數人服侍多數人的現象不復存在。每個人來教會都是貢獻而非消費,已經成為文化。人來教會會成長卓越,因此雖然門訓人和被門訓需要付代價,但大家付代價,生命有成長突破,因此大家也甘之如飴。感謝神使教會成為合一、彼此相愛、有紀律和朝向大使命邁進的教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